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2013 台東-富山村│多元閱讀亭

2013 台東 富山村 多元閱讀亭 / 設計背景 | 富山國小位於台東縣卑南鄉,是全校只有三十幾位學生的小學校,其中,漢人與阿美族原住民各均半。附近雖然有觀光勝地,但本身的部落卻面臨著嚴重的結構性失業,以及人口外移與老化等問題。 故事緣起於富山國小的師生於2012年聖誕節報名了台東縣政府的計劃,希望能在校內有一間閱讀庭。於是,義築團隊接到了這個任務,帶著來自交大的師生到台東富山國小做了兩次與當地小朋友們的互動,採訪。並在暑假,聯合技職學校大安高工,公東高工,以及全台灣各地學校的大學生志工,一起到當地將富山閱讀亭將之實踐! 閱讀亭本身從人來出發,由大學生組成的團隊赴地品嘗當地生活,體會不一樣的生活環境,摸索富山國小真正的需求,對足球的渴望,對海地渴望與對生活的渴望。 所以,雖然閱讀亭還是個特定的建築,但我們期望它俱有很高的包容性,對於當地不同的習慣,活動,人口組成都可以對閱讀亭產生不一樣的互動,進而活化當地部落與小學間的關係,也希望在此過程中創造更多人與人間的互動關係。 設計概念...

2012 台東-重安部落│涌抱-博愛醫護室

2012 台東-重安部落 涌抱-博愛醫護室 / 設計背景│ 這次的基地位於台東縣成功鎮的重安部落,是一個產業道路走一圈就可以繞完的小部落,面山靠海,早一點起床走個幾步路到海邊,...

2014年9月29日 星期一

AHA外部施工團隊

.keepkeep{ width:97%; margin-top:1.5em; text-align:center; float:left; } .keepkeep p{ ...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2011尼泊爾-喬哥地聚落│聯新期望醫療中心

2011尼泊爾 喬哥地聚落 聯新期望醫療中心/ 設計概念│ 聯新文教基金會近年來投入尼泊爾海外義診工作,因當地醫療環境長期窘迫,遂邀請交通大學建築所龔書章所長與近年在台灣偏鄉推動義築實作的自發性組織,組成海外義築團。計畫在資源匱乏的尼泊爾聚落,建造一座可持續性提供衛教診療服務的永續醫療站。 海外義築的目的在使台灣建築青年人才及尼泊爾當地民工,針對實際的【砌磚實作、構造施工、現地建造】等,有實務性的建築經驗與理解。並結合尼泊爾喬哥地(Jugedi)當地現有資源、砌磚師經驗與簡易工具,透過義築團隊在台灣擬定的義築與實作策略,協助聯新文教基金會,於尼泊爾喬哥地,開啟醫療站的義診工作。 2011年七月間,海外義築團隊先在國內接受體能與技術培訓,並依尼泊爾當地工作狀況進行模擬,以砌磚方式於新竹光明幼稚園先建造一座【生態堆肥槽】。八月初,【義診、義築】團隊先後抵達尼泊爾喬哥地聚落,義診團先展開人道醫療與看診服務,義築團則啟動人道建築計畫與建造工程。 透過台灣義築,啟動當地建築工作   台灣海外義築團隊,在為期二十六天的尼泊爾義築施工中,歷經了雨季、酷暑、巨雷等嚴酷氣候考驗,最終完成了第一階段醫療站牆體建造工作。在過程裡,團員們指導當地非專業民工管理工地、控制建材、維修工具、使用機械及技術分享等,為聚落民工建立正確的建築知識與觀念,對當地聚落來說,建造只是開始。未來族人仍持續投入醫療站興建、維護、管理,至最終醫療站正式啟用。 把工作權留在聚落,把經驗值留給當地   目前尼泊爾的營造系統並無台灣及歐美國家完善制度,當地營造制度對於興建者並無相對法律保障,一般除政府公共工程及大型興建案有專業營造廠投標外,民間興建過程大多交由中小型營建承包商處理,而偏遠的聚落則需號召親友以協力造屋的方式,親自動手建造。醫療站啟動義築的意義,仍是希望將【工作權、建造經驗】藉義築過程留在當地,透過在地投入與外界指導相輔相成,讓深山務農族人多一份技術專長,以多一份脫離經濟弱勢的機會。 建立地震應變的相關對策   尼泊爾當地主要針對地震災害防範的建築規範,於1994年所訂立。任何在尼泊爾興建的建築都需參照其中規定,但因尼泊爾近年來處無政府狀態,喬哥地當地建築只需報備當地社區委員會,無需建築圖說審議步驟即可興建。但顧及本案為醫療用途,除了參照尼泊爾法規外,也參考台灣設計規範,已求建築安全性...

2014年9月19日 星期五

2010 南投-羅羅谷部落│迷你閱讀書屋

2010 南投縣 羅羅谷部落 迷你閱讀書屋 / 設計背景│ 羅羅谷部落,位於南投縣信義鄉人和村,在部落內,有棵象徵傳承布農教育精神的羅羅谷神木樟樹,其屹立於此已有120年歷史,是為部落族人對教育、知識、傳承的文化精神標的。在過去,部落內的教育單位【人和國小】會在固定時間,開放孩童自由在老樹下閱讀;做戶外教學,聆聽部落耆老講述羅羅谷歷史、布農傳奇、神話故事等。 在信義鄉境內山區,因城鄉差距,人和國小無法如同一般城市小學,享有新的圖書資源輪替速度。靠著讀書車全年無休的駐村分享,尚無法滿足部落族人們對知識的渴望,因此,設計團隊進駐這個渴求自身閱讀能力提昇,並且由內而外積極展現閱讀慾望與知識拓展的部落。 經過討論後,決定在羅羅谷的精神標的─老樟樹下,以閱讀空間的再生,協同部落與小學共同打造屬於當地居民的閱讀樹屋。 設計概念│ 環境─老樟樹與樹屋 為了不遮蔽與區隔【老樟樹及書屋】的緊密關係,兩棟木構造一為全開放式無屋頂的木構造;另一為以透明板為頂的木構書屋。並且,在此無屋頂全開的木構造中,為了營造更親近老樟樹的親密關係,族人在木構間種植多樣的爬藤類植物。 閱讀經驗─角落與共享 在過去,孩童於教室看書時,會尋找一個自己習慣的閱讀角落。族人和校方體認到,保有適當的閱讀自主,是孩子愛上閱讀的關鍵,而部落的大人們只需適當的守護著孩子培養閱讀興趣即可。因此,書屋設計了許多刻意的閱讀角落,給孩童閱讀;視覺穿透性高的空間,則給部落大人注意孩童狀況使用。 協同造屋─地方特色 以部落族人、師生的傳統手工藝為依歸,讓羅羅谷部落自己創造,更真實、細膩且屬於自己的閱讀角落。書屋室內擺設完全交由使用的孩童和部落老師設計,大學志工協助建造書屋,僅需製作一個木構骨架,即完成階段任務。 基地位置│南投縣信義鄉人和國小 建造時間│2010.07-2011.04 設計團隊│國立台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