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2019|東門市場|巷口




2019|東門市場|巷口


設計背景│
成立於1900年的東門市場,曾是新竹最熱鬧的「百貨公司」,也是第一個有手
扶梯的市場,裡頭盛滿了老新竹人的記憶。隨著時代變遷,多數老店早已熄燈
,昔日風光不再,卻留給我們無限遐想。故課程以市場三樓兩間打通的攤位為
基地,試圖打造一個符合在地需求與傳統,同時能吸引更多年輕人進入的空間
。透過此課程,學生得以走出教室,實際操刀演練,也得以在場域觀察與訪談
的過程中,嘗試與在地人接觸、溝通,使設計得以與地方連結。

設計概念│
市場三樓的空間日後將成為再生基地,在設計過程中,反覆思考如何讓空間的
彈性最大化,於是在鄰接吧台的兩面牆板創造出一定的厚度,提供展示、收納
。同時,也設計了可翻摺的吧台、可以自由書寫的黑板牆,讓活動可以延伸到
整個東門市場,也因此,門的部分設計成拉門,方便日後活動提供更開放的空
間。為了讓日後許多移動性的小物件有空間置放,在其中一面牆的下半部設計
成有厚度的櫃體,方便物件疊合收納。除此之外,為了滿足室內空間的多功能
性,如小型會議室、教室、演說發表等空間用途,設計了「模組化」的椅子,
可同時垂直组装和水平组装,並搭配磁吸式的蓋板,符合空間上的尺度限制、
人的尺寸與收納功能。
市場一樓天井的公共區域,則是以用餐的人們作為設計的出發點。透過服務設
計工具研究人在這個地方停留的行為,設計出能站著吃東西或稍作停留的空間
,利用舊木搭出能置放物件的檯面,並在檯面的前緣拼接鏡子,方便餐後整理
儀容。旁邊的柱面則設計成能展示店家菜單,並對應到東門市場地圖以及能夠
放活動資訊的一個雜誌架。

基地位置|
東門市場3067攤位

建造時間|
2019.01.14-2019.01.19

設計團隊|
國立交通大學智慧生活與場域義築

施工團隊|
國立交通大學智慧生活與場域義築

參與志工|
國立交通大學智慧生活與場域義築
(張晏慈、羅子洋、王毅勳、陳律宇、楊盈莊、葉靚雯、戴思昀、林倢安、邱震譯、李燁庭、
賴緯倫、施智宏、何炘澄、胡洺絜、沈立淞、王芷妤、葉家瑜、江晨、林希雲、邱喻暄)

當地合作組織|
開門工作室
東門市場小鄭老闆

支援老師|
國立交通大學許倍銜老師

參與匠師|
東門市場小鄭老闆
邱俊愷學長

顧問| 
Social Aed-林紹偉
開門工作室-陳泓維
遊石設計-張群儀






地點│


2019|台東卑南國小|閱讀夢公園




2019|台東卑南國小|閱讀夢公園


設計背景│
當國際間打擊非法伐木,台灣社會也開始意識到石化、水泥等高耗能產業問
題。在建築過程中,如何使用在地材料,降低長途運輸、製造過程的碳排放,
並且,在後續的空間使用中帶來可持續、可循環的材料生命週期,成為設計者/
建造者必須同時思考的問題。基於此,台灣義築協會從2018年開始與林務局合
作,陸續將國產材應用於人道建築工作中,並於新專案導入台灣木材標章的木
構設計與群眾合作建造。

台東卑南國小是近年國際少棒比賽的勁旅,學校諾大的校園,除了棒球場以
外,較少讓孩子休憩、閱讀、交流、分享的戶外空間。基於此,設計團隊與校
方討論,開啟了卑南閱讀夢公園的義築計畫。

設計概念│
以台東卑南國小校園環繞的山脈森林為概念,山能攀登、遠眺、乘載、屏障
;林能沉澱、駐足、靜養、滋潤,是當地人們永遠的倚靠。閱讀夢公園以此概
念出發,透過結合卑南小學的美術課程,在設計開始之前,讓小朋友畫出想像
中,在大樹旁的閱讀夢公園情境,孩子們在繪畫的過程中,創造出了可攀爬、
眺望、遊玩、閱讀、運動的空間想像。並且,結合小學的工藝課程及台東林管
處提供的在地疏伐木香杉,讓小朋友一起動手來接力彩繪香杉木板。
  
在整體設計主軸上,設計團隊於校園入口前方的右側大樹下,規劃一使用台
灣木材標章的木構樹平台,由小學為其命名卑南閱讀夢公園,透過設計創造一個
可靜、可動、可上、可下的木構造樹平台,希望帶給小朋友親近自然的習慣氛
圍,並藉由抬高的平台接近大樹,近距離觀察植物昆蟲,也讓小朋友可以擁有
台灣香杉的香氣和觸感,以取代傳統的罐頭遊具設施。
  
平台之上,錯落的木格柵欄杆模擬拔地而起的山壁,是休息依靠的靜態空間
;平台之下,木構斜坡則以不同角度創造三個木坡面,讓小朋友可以上下攀爬
、玩耍的動態空間。而在平台和台階的規劃上,除了可以做為下課時的休憩與
活動場域外,也能作為上課時,小朋友在戶外發表和分享交流的階梯教室。
  
在實際建造上,第一階段,以正昌製材提供的國產木材為結構材,由台東
在地的公東高工及台北的南港高工兩個技職義築團隊,先於暑假完成主體木構
造。接著,第二階段,開學後,基於台東林管處提供的在地疏伐木香杉素材,
進行彩繪木板及木椅實作,為閱讀夢公園添加校園活動的樂趣與休憩性。

基地位置|
950台東縣台東市更生北路317號

建造時間|
2019/8/7-2019/8/17

設計團隊|
交通大學 建築研究所 (義築實驗室 侯君昊老師、周宛綸)


施工團隊|
公東高工
南港高工

參與志工|
賴奕竹、楊雅君、謝佳文、楊錩霖、盧宜杰、陳信章、
劉佾宸、劉紘羽、陳品綸、黃鉅崴、蔣亞倫、李建叡、孫章丞

當地合作組織|
臺東林區管理處
台東卑南國小少棒隊
台東捷陞租車
東皇昌五金

支援老師|
公東高工 羅正明主任
南港高工 廖美雯老師

參與匠師|
納樊司工作室 余琦昂老師

贊助單位|
台灣木材標章-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得利塗料護木-台灣阿克蘇諾貝爾塗料股份有限公司

顧問| 
國產木材應用-正昌製材有限公司
機具設備運輸-台北阿賢貨運







地點│


2018年7月16日 星期一

2017|宜蘭南澳鄉|山林童趣園




2017|宜蘭南澳鄉|山林童趣園


設計背景│

2017年的果核義築計畫,由台北士林扶輪社捐款贊助,來到了宜蘭縣南澳鄉的武
塔國小,無論是從與校方溝通、環境分析、建築設計、施工細節、估料叫料甚至
是現場施作,都是經過不斷的碰撞與掙扎而成,也因來來回回的討論校正,才能
使成果更加細緻且堅固,建造出屬於部落孩子們的建築。果核精神的傳遞,不僅
僅是為偏鄉社區付諸自己的專業及心力,更是以一屆又一屆以活化再造精神,提
供偏鄉孩童不一樣的思維,將其意旨傳承下去,放下英雄主義,探討社區真的需
要的是什麼,施工過程中,除了需具備專業知識及經驗外,更重要的事是心態,
一份為社會付出而不求回報的心態,並將所學所用回饋給偏鄉,便將這股精神注
入土地當中,將這股精神永續傳承下去。

設計概念│
在四面圍山的武塔國小,依據校內大草原似的地形,基地選於鄰接一層樓高斜屋
頂教室旁。義築量體在教室與空地間取得高度平衡,且最高點更以不超過斜屋頂
下緣為原則,近至教室走廊與入口大道軸線,遠至背景大山,在各方面環境涵構
下,企圖在視覺上達到與環境之和諧,並根據現有植栽配置,試圖利用破口作為
裝置動線上的入口。泰雅族半穴居的傳統民宅,根據千千岩助太郎「臺灣高砂族
の住家」與當地傳統泰雅族的群居習性,伴隨平面、立面、剖面的分析下,擷取
其建築意象為元素,生活模式為配置,無形勾勒出傳統精神。
「間」為此次設計的最高精神,有形的量體配置,傳達出傳統民房配置下,獨立
且依地形排列的無形空間,此棟距空間方是泰雅真正的「使用場所」。配合校方
需求 ,創造靈活運用的使用空間,供上課、表演、休憩、玩耍等有機使用;另將
在校園入 口軸線之端景臺座﹝因颱風而摧毀的國父銅像﹞,加入較溫和暖色系的
木頭,重新定義冰冷的混凝土基座,甚至成為武塔小學生展示作品的舞台。

基地位置|

宜蘭縣南澳鄉新溪路1號

建造時間|

2017.07.04-2017.07.21

設計團隊|

臺北科技大學256建築生命週期規劃與管理實驗室 楊詩弘老師

施工團隊|

臺北科技大學、果核義築團隊

參與志工|

幹部: 簡佑哲、湯子霆、宋怡青、郭映均、沈祐誠、許詠珺、張博淯、
           蔣燿宇、陳暳陵

志工: 何珮瑄、陳虹慈、陳汶津、賴鵬元、廖勇湶、李慧琳、劉育瑞、
          吳卉莉、施泳均 、 張毓容、林達一、賴怡岑、羅浚騰、田御銓

台東公東高工木工家具科--羅雅芸、林祺鋒、陳宜姍

當地合作組織|

武塔國小師生、家長

支援老師|

楊詩弘老師

參與匠師|



贊助單位|

台北士林扶輪社

顧問| 

戴福君







地點│


2017|台南七股區|桶間寮




2017|台南七股區|桶間寮


設計背景│

台南七股鄰靠台灣西南海域,以鹽田盛產為聞名,對於七股人來說,這片鹽田
是他們生活依傍;但隨著現代都市文明的進步,七股的人口外移嚴重,當地只
剩下高齡者跟年幼孩子們。為了深入當地了解在地特色,「角映義築」的夥伴
們,由高雄一路來到台南光復生態實驗小學,學校的規模雖然與市區的國小沒
甚麼兩樣,但因為人口外移的因素,全校只剩30多位學生,這次校長的願望除
了能讓學生在校園中有一個能觀察自然生態的木造小屋之外,也希望能藉此讓
地區的人們可以多來關懷校園並與社區結合,所以具當地特色的構造物(桶間
寮)就這樣被決定。


設計概念│

桶間寮又稱「探更寮」,七股除了鹽田外,魚塭養殖虱目魚也是當地特色之一
,在早期養殖虱目魚的魚塭中都需要一個「桶間寮」,它是一個讓照顧魚塭的
漁民有個休息的場所,桶間寮在當時是個不可或缺的科技產物,因為每當清晨
時分,溫魚的溶氧量就特別容易稀薄,虱目魚容易因為缺氧死掉,因此,漁民
一聽到他們浮上水面呼吸的聲音,就會趕緊從桶間寮的小門引進打水幫浦幫虱
目魚打氣,這個探望的動作,也意謂「顧」的意思,就被當地人取為「探更寮
」,也因為圓筒的外型又在遼闊的魚塭間,也稱作「桶間寮」。
其實早期的桶間寮並不大,只能容納約一到二個人的活動空間,為了保留傳統
意象及世代的傳承與創新,團隊與校方討論後決定蓋一個比傳統規模大一點的
桶間寮,能容納數十個小朋友的空間,可成為遮風避雨的戶外教室,也具有教
育、創新、文化傳承的理念。

基地位置|

台南七股光復生態實驗小學

建造時間|

2017/3-2017/8(含規劃設計建造)

設計團隊|

角映義築

施工團隊|

角映義築

參與志工|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角映義築
卓鈺庭、高子倢、余紫庭、賴禹廷、李宗羲、林世翔、鄭羽涵、潘麒丞、
古乙淇、林佩萱、黃思柔、李瑞朋、李冠毅、張誌元、王竣誼、施冠宇、
朱芸霈、劉祐君、王玟元、賈振暉、梁叡鎮、李育倫、陳韋翰、陳泓佑、
黃泓茂、歐陽仁晧

台東公東高工木工家具科(羅雅芸、林祺鋒、陳宜姍)

當地合作組織|

光復生態實驗小學

支援老師|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謝秉銓老師主導

協助支援老師如下:
翁佳樑老師、許鎧麟老師、柯佑沛老師、林建良老師、林彥宇老師

參與匠師|

中正高工-王龍盛老師

公東高工-余琦昂老師

贊助單位|

華洲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灣木彤股份有限公司、良承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等

顧問| 

華洲營造(譚本榮董事長)、台灣木彤(潘志慶總經理)







地點│


2017|新竹峨眉鄉|茶展示空間



2017新竹峨眉鄉|茶展示空間


設計背景│

繼2015年的5件輕構築以及2016年搭建的智慧溫網室之後,交通大學的學生們
再度與峨眉鄉的無負擔農場合作。不同於過去皆在室外進行構築,本次的基地
為無負擔農場的半室內倉儲,倉儲為簡易梁柱搭起的棚頂,外部為曬穀場,另
一側緊鄰閒置的室內農場外牆,形成一個半開放空間。本次義築預計將本空間
改造為茶葉製程的展示空間,因此要試圖與舊有的建物配合,在不影響原先棚
頂的情況下重塑空間意象並規畫動線。


設計概念│

【內部】
空間設計的發想源自峨眉鄉的在地元素,利用木造斜撐結構搭起展示空間,並
以兩部分的天花板設計做區隔,前緣為採用六角編法的竹編單元「大樹下」,
線從竹條間隙透出,與陰影共同營造層次感,讓人彷彿身處在大樹下。後端
稻草與茅草穿插編織而成的懸吊垂簾「茶園裡」,以波浪狀的排列方式搭配
暖色的燈光,呈現質樸的峨眉茶園意象。

【外部】
外部的皮層為了將內部展示空間及外部曬穀場間建立區隔,並有效阻擋陽光從
曬穀場進入,使用了竹編平面做為基礎。竹編除了能有效過濾光線,也能藉重
複的編織塑造相對單純的空間背景,但鏤空部分仍能保留視覺的穿透性,銜接
兩邊的空間,減少衝突感。

為了營造此效果,設計了兩種不一樣的竹編單元,下兩層使用較疏的編織方式
,控制光線透入但保留能夠讓視線穿透的空隙;最上層使用較密的編織方式,
能有效隔絕上層陽光讓茶葉製作展示空間保持涼爽。在窗框與主結構的固定方
式則選用絞鍊鐵片,能夠讓每一片窗框獨立掀起,可以針對採光做調整。甚至
視往後的使用亦可加上電動機械化的鏈條,可同時拉起多片窗框。
負責管理此空間的無負擔農場除了推廣在地農產外,亦十分重視社區關係,此
外,峨眉鄉的人口老化問題也是首要問題。因此本空間除了作為茶展售空間外
,也能籌辦許多社區活動,具有凝聚社區意識的功能。

基地位置|

315新竹縣峨眉鄉湖光村1鄰28號

建造時間|

 2017.01.16-2017.01.21

設計團隊|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助理教授許倍銜、博士生簡志明、助教林均恒

 交通大學「智慧生活與場域義築」全體學生

施工團隊|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助理教授許倍銜、博士生簡志明、助教林均恒

 交通大學「智慧生活與場域義築」全體學生

參與志工|

呂珈瑜、王譽鈞、張忠喬、顏佳儀、賴奕丰、邱俊愷、陳宇強、
林芳宇、蔡德蓉、陳宣諭、陳怡伶、徐為恩、陳昱錡、方怡惠、
邱昱綺、徐仟妤、賴昀君、李宜宸、洪道容、李思穎、蕭郁霖、
林季緣(志工來自國立交通大學與成功大學)

當地合作組織|

無負擔農村生活發展協會

外部合作組織|

孩子的書屋、金岳部落社區營造計畫、248農學市集、小鎮文創

顧問|

施志成工藝師、顏學理建築師



照片紀錄│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