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馬祖津沙公園|起學堂 /
設計背景│
1992年馬祖解除戰地政務、部隊裁減,十萬金馬大軍縮減至不到一萬防衛軍,崖邊山間的營區據點們也隨著時代轉變、部隊移防而衰退。
2016年寓山文化工作室爭取連江縣文化局的支持,希望聚集眾人之力,將生硬肅澀的營區活化成一座環境學堂。以早期的自然材料構築,如電線桿木手作梯田、花崗岩砌石、砂土揉製土窯、石籠網休憩平台,活化日漸荒廢的津沙營區。
2016年春天,先舉辦三場環境工作坊以手作鳥窩、鳥服帶領孩童認識鳥的形體組合與色彩以及居住環境,進而發揮「小手牽大手的力量」,使得孩童父母們也開始關注生態環境。策劃結合當地小學與孩童、村落居民、專業匠師,帶入「參與式設計」討論一座與自然生態、微氣候密切結合的自然基地,以實體構築凝聚社區居民、志工共同重整活化荒廢的營區空間,提供孩童碰觸空間營造的機會。
設計概念│
配置上順應地勢規劃出三個不同高層的構造物,分別是樹平台、石籠網休憩平台、土窯。上層樹平台搭建在國軍種植的木麻黃上,以樹幹為基礎組構,可作為生態觀察與環境解說的教育平台。中層石籠網休憩平台的基礎使用點焊鋼網為結構框架置入馬祖傳統民居常用的花崗岩為填充物、嵌入2x6、2x4、1x6的模組木材,以人工挖掘箱體基礎,感受過往軍人在馬祖開挖壕溝的辛勞,將構造放置於地面上,倚靠自身重量、鋼網強度、土地特性固定,減少對地面鑽孔灌漿的強力介入減少環境負擔。低層土窯運用當地紅土與黃土混合河沙加入粗糠或乾芒草,手煉土磚,再逐步將土磚堆疊成窯壁,厚實的土壁外層隔熱、內層保溫,撿拾營區內的落木為柴,作為省電環保的自然教材。
基地位置│
連江縣南竿鄉津沙營區 李小石紀念公園
建造時間│
2016.07.01-2016.07.16
設計團隊│
CODE Lab團隊(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施工團隊│
CODE Lab團隊
(劉治平、張家維、吳友喬、鐘予萱、王奕棋、江詩琪、邱紹安、簡聖芬)
寓山文化工作室(藍文佶、郭芷瑜)
參與志工│
何明哲、陳伯晏、林岳霆、官嘉珍、丁瑀恒、林達宏、許奕堃、賴亮妤、王倩雯、
江昱緯、徐巧芸、許瀞之、郭映彤、鄭惠珊、呂幸宜、曾郁雅、陳宇琪、林禹志、
歐陽心怡
當地合作組織│
55據點青年民宿
藝想文化工作室
支援老師│
國立成功大學 簡聖芬 老師
參與匠師│
陳昭中(土窯匠師)
顧問│
劉旭峰(樹平台設計與施工)
陳冠帆(結構技師)
經費來源│
連江縣政府文化局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