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7日 星期三

【義築海外連線專欄 | 黃致禎】

柬埔寨的風⼟美學





在建築師被視為⼀個正式的職業、有完整的教育課程輔助之前,建築的設計與施⼯都是由師徒制的⼯匠負責, 也就是風⼟建築(Vernacular architecture):沒有專業建築師的介入、使⽤當地材料跟傳統技藝建造出來的建築,因此也被稱為「沒有建築師的建築(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與單純回應⼟地現況(氣候、地形與在地材料)的地域建築(Regional Architecture )相比,風⼟建築的定義中多了世世代代的傳統技 師積累下的創造⼒,更具有⽂化傳承的意味。

風⼟建築的代表形象多是⽊造、磚造、泥造房,像徐四⾦的⼩說《香⽔》的故事背景,⼗八世紀的巴黎曾經是狹窄的街道、橫⽣的建築、藏物納垢的⽊造屋,氣味藏進了⽂字拼湊的⾴⾯,衣香鬢影或臭氣沖天。


巴黎改造計畫:打造嶄新形象與保留土地記憶的取捨

1850 到 1870 年代,拿破崙三世任命的的都市設計師奧斯曼(Baron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所制定的新都市計畫重新整頓了巴黎,承襲⾃希臘羅⾺的新古典主義統⼀了巴黎的⾯貌:輻射狀的寬闊⼤道串聯著數座作為交通樞紐的圓環廣場、夾岸對稱⿑⾼的七層建築、⼟黃⾊的⽯牆、灰藍⾊的屋頂、連綿的鑄鐵欄杆,期間超過 2 萬棟巴黎中世紀風⼟建築被拆、居⺠流離失所、龐⼤財政缺⼝,隱藏在街道間的氣味也不再濃烈,剩下美麗的巴黎街景透過幾世紀以來的畫作、新浪潮電影在世界各國放送,成功營造出法國奢華富裕的形象。

爾後,現代主義興起、⼈才輩出、加上法國⽯灰質的地質助長混凝⼟的⼤量使⽤,建築產業理當更加⾃由蓬勃,但因為奧斯曼承襲下嚴峻的都市法規限制了⼤部分的建築量體、安全規範,加上城市中⼼地狹⼈稠,除了某些⼤型公共建設,⼤部分的現代建築師在受多年美學、歷史、技術教育後,能夠發揮所長的空間設計實為有限。

⽽被法國殖⺠近百年的柬埔寨呢?


新高棉主義:西方思潮在柬埔寨的應用

1863 年法國開始在柬埔寨的殖⺠,留下部分仿新古典主義的公家機關,但現在的柬埔寨鄉間、都市⾓落仍處處可⾒以⽊造為主的風⼟建築,各種造型的⽊造屋頂、遮陽板、藤編的牆⾯延伸到近代的紅泥⼟磚、空氣磚,在悶熱潮濕但⼜物產豐饒的氣候下,這些容易污損、藏汙的建材隨時能汰舊換新。但與⼗八世紀的巴黎⼀樣,傳統的風⼟建築無法再承擔現代城市的⽣活品質與負載,1926 年,被譽為「打造柬埔寨的男⼈」的 Vann Molyvann 出⽣在法屬印度⽀那時代的柬埔寨,1946 年前往殖⺠⺟國留學,並深受現代建築之⽗柯比意的啟蒙,將柬埔寨的風⼟建築元素轉化成更符合現代衛⽣需求、更堅固耐⽤的現代建築。

Vann Molyvann ⽣前曾表⽰,柯比意的五⼤現代建築原則中,底層挑⾼的特⾊與柬埔寨傳統⾼架屋⼗分相似, 使他相信透過學習⻄⽅現代建築,能夠建立起⼀套柬埔寨現代建築風格。1956 年,Vann Molyvann 回到了剛宣布獨立的柬埔寨,獲得同樣年輕、充滿遠⾒的國王⻄哈努克(Norodom Sihanouk)器重,成為柬埔寨史上第⼀位持有專業學位的建築師,不但為⾸都⾦邊規劃先進的都市規劃藍圖,更發起新⾼棉建築(New Khmer architecture)運動,因此被譽為「打造柬埔寨的男⼈」。

新⾼棉建築運動不過度複製歐洲現代主義的風格、技術,⽽是強調兩⼤特⾊:柬式鋸⿒圖樣,以及回應氣候條件的建築細節。鋸⿒圖樣來⾃於柬埔寨傳統布織紋,開始有系統的出現在許多⼤型公共建設甚⾄私⼈⺠宅,⽽磚牆塗抹上不吸熱的⽩漆、避免陽光直射的格柵、創造對流的圖樣空氣磚、屋頂隔熱層,再再融合當地風⼟建 築的實⽤性跟⽂化性、⼜有著現代主義的簡約美感。

可惜的是,Vann Molyann 的都市計畫在⽇後紅⾊⾼棉(Khmer Rouge)崛起、不同政治勢⼒的⾓⼒之間被慢慢淡忘,多數作品更在戰亂、政治⾾爭之間被毀。然⽽他的成功,仍可在他少數殘存的經典作品外語學院(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中、從獨棟卻互相連結的挑⾼建築中,看出傳統柬埔寨⺠居的連結結構; ⽽減少熱輻射增加對流的屋頂隔熱層,更是使內部空間不需仰賴空調也涼爽輕盈。


充滿在地生命力的建材

就是輕盈吧,被保留下來的柬埔寨風⼟建築關鍵字。Vann Molyvann 雖然在 2017 年過世,但他所創造的建築元素仍隱藏在⾦邊許多⺠宅中,當今的柬埔寨年輕建築師也致⼒於保護、歸檔這位前輩為柬埔寨做出的所有貢獻。

除了新⾼棉建築運動兩⼤特⾊,泥⼟磚也是另⼀賦予柬式建築輕盈樣貌的建材。由於原料及技術發展的不⾜,柬埔寨⽬前仍無法靠國內⽣產供應混凝⼟,但全年能施⼯的穩定氣候、物產豐饒、無重⼤天災的國⼟,使柬埔寨不需要特意引進額外堅固的建材,所有牆⾯都講求簡單砌造、修繕便宜,因此便宜快速⽣產的泥⼟磚仍被⼤量使⽤著。這樣的泥磚⼜分成兩種,⽅孔或相較之下結構較堅固的圓孔,少了實磚的堅固跟隔熱,但也誤打誤撞在⽇常⽣活中拼湊出許多奇趣的立⾯,在地建材美學在⽯⼭修武的協⼒造屋案例、現為非營利組織推動兒童教育的廣島之家之中,被實踐得格外出⾊。

⽇本建築師兼歷史學家藤森照信將建築分成 White School 與 Red School 兩個流派:White school 是理性的、冷靜的、銳利的、透明的、機械的;Red School 是本質的、溫暖的、厚實的、粗糙的、⼿⼯的。當然,只要轉變視⾓,任何建築師的作品都不是絕對的紅⾊或⽩⾊,顏⾊標籤與其說是風格,不如說是⼀種創作的意識形 態:與 White School 比起來,Red School 重視過程更甚結果:融合了傳統材料與⼯藝、使⽤者參與施⼯、直觀的現場即興創作、永久性的未完成以及令⼈喜愛的不完美。

以⼀個非主流的建築師⽽⾔,⽯⼭修武貫徹了 Red School 流派的許多理念,廣島之家的設計理念也是如此,⾃主建造論、⼯匠論,由居⺠、志⼯⾃主去創造與這座建築的初衷⼀拍即合,這些⼤量的創作⾃由在廣島之家的入⼝就能瞥⾒,任何⼈都能簡單上⼿的磚頭排列組合,很多細節想必是在⼯地現場的即興創作。

輕盈、幾何、有機,由⽇本⼈設計卻有柬式細節的廣島之家,外觀笨重的量體保護掏空輕盈的格局不被陽光直射,回字形的樓板讓出中庭空間,以重疊的混凝⼟、柬式屋頂覆蓋著,整座建築被覆蓋卻明亮、清爽、通風,所有隔間、陽台都看似未完成,荒廢卻也整⿑,混凝⼟跟紅磚排列在⼀起的整⿑。

在各種建築流派盛⾏的當代,風⼟建築因為沒有特定代表作、簡單的結構、難以被整理歸檔的有機性,使得這些建築樣式只能被隨機地被視為「傳統」的元素,⽽非顯學。然⽽,現代建築師與⼯匠的不同,正在於建築師有能⼒透過理論的研究、媒體的傳播,將隨機的元素打造成⼀套能處處套⽤的建築公式,如同奧斯曼打造出的巴黎、Vann Molyvann 發起的新⾼棉建築運動、或是⽯⼭修武的⾃主建造理論,⽽以上三者的不同,只是 Vann Molyvann 與⽯⼭修武的理論基礎更貼近「在地」,更能⼀瞥風⼟建築所遺留下的痕跡。


建築,回返我們的土地

作為⼀個發展中國家,柬埔寨還停留在模仿、複製以追求著表⾯上的豐衣⾜食,富⼈們依然嚮往著新興社區鑽⽯島上的⼩巴黎,這些仿造溫帶地區的建築型態,在炎熱的熱帶國家只能靠著24⼩時運作的空調才得以被使⽤。在全球暖化電費不斷上漲、世界經濟發展趨緩房地產衰退之際,或許⼈們還能重新體會 Vann Molyvann 設計的奧林匹克運動場中踢著藤球的球員們、在寄居蝙蝠的廣島之家裡嬉鬧的孩⼦們,是如何能夠在有著傳統美學、⼜有著現代建築⽅便性的空間中⾃在舒適地活動;亦或者⾝處⽂化定位不明確、卻同樣潮濕的台灣,我們能夠放棄複製中式建築、追求明星建築師的掛名,珍惜走在傳統風⼟建築尚未被完全遺忘、還能回頭⼀瞥建築回應⼟地氣候的時代,透過腳掌貼著⼟地的溫度,定義出屬於台灣的風⼟美學。


作者自介
黃致禎

臺灣科技大學創意設計學士班建築組
法國國立 Paris-Belleville 高等建築碩士

以台灣土生土長的能量一路從法國跑到柬埔寨,分別在巴黎、金邊與幾個多元國籍的新興團隊一同工作。喜歡不同文化與建築本身的深廣度共同激盪出的火花,希望有生之年能在這些文化辯證之間找出台灣的本土意識。




▲ 柬埔寨風土式民宅(左)與新高棉建築式民宅(右)



▲ Vann Molyvann



▲ 新高棉建築運動兩大特色:回應氣候的建築細節以及鋸齒狀元素



▲ 外語學院



▲ 外語學院—剖面圖



▲ 方孔磚與圓孔磚



▲ 廣島之家



▲ 廣島之家—內部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