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內卡河畔的一匹黑馬—跑出自己的一條路
成為建築師一直是我心裡的夢想,而大學就讀機械系的我和這個夢想相去甚遠,然而,在大四面臨生涯選擇的時候,我決定踏上建築這條路,透過幾位建築系朋友的介紹,請益幾位建築系老師,之後在交大上了一學期的建築設計課,也申請過幾間學士後建築課程的學校,最後考取北科大建築研究所,夢想也開始發芽,承繼諸多人給予我的養分,讓我在德國繼續追逐我的夢想,過程雖然曲折,也留下許多難忘的故事。
德國學制概況—小班制打造職人精神
斯圖加特藝術學院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學校,每屆招收的人數非常少,除師生 比低外,也聘請許多工匠老師(Handwerksmeister),還設有材料齊全的工廠及 實驗室。新生開學前學校都安排密集的工廠、材料、施工機具的使用課程。進到工廠 第一個衝擊是,真的非常乾淨,器具都擺放整齊,顛覆我心中對工廠的印象。老 師將新生分成小組進行課程,每個材料學習3至5天,並完成1至2個作品。老師說 必須在開學前,學會使用所有的機器,因為開學後就需要使用這些機器製作設計 作品。
教學相長的討論—強調自主性的設計概念
在這裡讓我發現到非常不同的教學方式,在討論過程中老師從來不會指責我 們的設計。在第一次期中小評的時候,我發現怎麼整天聽下來老師沒有對任何一 個人的作品做出負面的評論,也沒有特別告訴學生該怎麼繼續發展下去。但老師 總是會告訴我們他想要更多的東西跟驚艷,所以我們只好繼續努力尋找老師要的 WOW! 另外,在這裡非常需要自主學習,老師天天在學校,但他不會天天出現,你 需要事先預約時間(Termin),有趣的是,在課程以外的時間老師要找學生,也 會預約。開學時,老師說明課程進度後,學生需要自行安排進度,否則最後就做 不完了。
多元融合—創意激發
不同出身背景的教授提供我不同的視野,第一學期的課程規劃中,兩門主要 的設計課程,內容上卻迥然不同。一位教授是非常傳統的Bauhaus工匠教育流派 ,從最接近人體的尺度開始學習,製作木頭傢俱、室內設計再到建築設計。另一 位教授則是出身AA建築學院,我們與產品設計系一同進行課程,老師讓我們自己 選擇材料、實驗並完成設計題目,同學們選的材料什麼都有從金屬、水泥、塑膠 到麵粉、砂糖、牙膏等非常有趣。此外還有一次與織品設計系合作的工作營,不 同背景相互合作激發出非常有趣及特別的想法。
就休學吧! —自己的人生,自己規劃,自己負責
建築系歷來招收15人左右,特別的是建築系我入學當年的應屆畢業生只有3個! 在這裡休學非常稀鬆平常,大部分選擇去工作,並非侷限在一般的事務所,也 可能是工作室或是去參與壁畫製作,或者選擇到其他科系學習。在一次與班上的 同學聊天過程中,她提到:「我想來這裡試試看一學期,如果這個學校不適合我 ,我就再去別的地方學習。」這件事讓我衝擊不小,因為和台灣通常的概念真的 很不一樣,他們真的是自己人生的主人!
學習當一匹黑馬,跑出自己的路
準備申請學校期間,對於選學校有些迷惘。很幸運地和一位建築系學生聊天 ,他說了一句話,我一直留在心裡:「不要管別人覺得怎樣或是說了什麼,只有 你自己知道你要的是什麼!」這句話點醒了我,我也把這句話留給大家!
海外連線專欄作者介紹 |
張芷瑀Mina
淡江大學機械系、台北科技大學建築所畢業,現居德國斯圖加特。 在台灣經歷濃厚理工氛圍的學業背景,到德國毅然決然進入藝術學院培養不同視野,目前就讀於國立斯圖加特藝術學院(Staatliche Akademie der Bildenden Künste Stuttgart),在這裡學習了如何放開束縛,進行更大膽的嘗試。
德國學制概況—小班制打造職人精神
斯圖加特藝術學院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學校,每屆招收的人數非常少,除師生 比低外,也聘請許多工匠老師(Handwerksmeister),還設有材料齊全的工廠及 實驗室。新生開學前學校都安排密集的工廠、材料、施工機具的使用課程。進到工廠 第一個衝擊是,真的非常乾淨,器具都擺放整齊,顛覆我心中對工廠的印象。老 師將新生分成小組進行課程,每個材料學習3至5天,並完成1至2個作品。老師說 必須在開學前,學會使用所有的機器,因為開學後就需要使用這些機器製作設計 作品。
教學相長的討論—強調自主性的設計概念
在這裡讓我發現到非常不同的教學方式,在討論過程中老師從來不會指責我 們的設計。在第一次期中小評的時候,我發現怎麼整天聽下來老師沒有對任何一 個人的作品做出負面的評論,也沒有特別告訴學生該怎麼繼續發展下去。但老師 總是會告訴我們他想要更多的東西跟驚艷,所以我們只好繼續努力尋找老師要的 WOW! 另外,在這裡非常需要自主學習,老師天天在學校,但他不會天天出現,你 需要事先預約時間(Termin),有趣的是,在課程以外的時間老師要找學生,也 會預約。開學時,老師說明課程進度後,學生需要自行安排進度,否則最後就做 不完了。
多元融合—創意激發
不同出身背景的教授提供我不同的視野,第一學期的課程規劃中,兩門主要 的設計課程,內容上卻迥然不同。一位教授是非常傳統的Bauhaus工匠教育流派 ,從最接近人體的尺度開始學習,製作木頭傢俱、室內設計再到建築設計。另一 位教授則是出身AA建築學院,我們與產品設計系一同進行課程,老師讓我們自己 選擇材料、實驗並完成設計題目,同學們選的材料什麼都有從金屬、水泥、塑膠 到麵粉、砂糖、牙膏等非常有趣。此外還有一次與織品設計系合作的工作營,不 同背景相互合作激發出非常有趣及特別的想法。
就休學吧! —自己的人生,自己規劃,自己負責
建築系歷來招收15人左右,特別的是建築系我入學當年的應屆畢業生只有3個! 在這裡休學非常稀鬆平常,大部分選擇去工作,並非侷限在一般的事務所,也 可能是工作室或是去參與壁畫製作,或者選擇到其他科系學習。在一次與班上的 同學聊天過程中,她提到:「我想來這裡試試看一學期,如果這個學校不適合我 ,我就再去別的地方學習。」這件事讓我衝擊不小,因為和台灣通常的概念真的 很不一樣,他們真的是自己人生的主人!
學習當一匹黑馬,跑出自己的路
準備申請學校期間,對於選學校有些迷惘。很幸運地和一位建築系學生聊天 ,他說了一句話,我一直留在心裡:「不要管別人覺得怎樣或是說了什麼,只有 你自己知道你要的是什麼!」這句話點醒了我,我也把這句話留給大家!
海外連線專欄作者介紹 |
張芷瑀Mina
淡江大學機械系、台北科技大學建築所畢業,現居德國斯圖加特。 在台灣經歷濃厚理工氛圍的學業背景,到德國毅然決然進入藝術學院培養不同視野,目前就讀於國立斯圖加特藝術學院(Staatliche Akademie der Bildenden Künste Stuttgart),在這裡學習了如何放開束縛,進行更大膽的嘗試。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