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4日 星期三

2020|花蓮新城國小|步環新城




2020|花蓮新城國小|步環新城


設計背景│

花蓮縣新城國小有一棵 70 年老樟樹,校方下學期欲規劃親樹課程,讓學童能多認識老樹與周遭的生態。同時,新城國小也有多樣運動校隊,在練習或比賽時,校方希望有一個空間能提供隊伍賽間休息。另外,師長有特別提及下課時,學童幾乎不願在大樹下的區域遊玩,全集中於操場,因此希望能有一個學童願意親近的遊戲空間。而位於新城部落的新城國小主要為太魯閣族,在特色教學的母語課程中,不願意再是冷硬的鋼筋混凝土空間,因此希望也可以將此需求列入考量。而另一個主要需求則是看台,除了經常要觀看運動賽事之外,每年部落的祭典也是當地的要事,因此希望能在一個良好的視野構建一座看台。

設計概念│

如何為小學生上一堂生態教育課呢?步環新城利用光、風、景等自然元素,讓新城國小的孩子,在開展天真笑顏的同時,也透過自身的感受學習,用心感知周圍自然環境並與之共存。主要的高台結構環繞著一棵七十多年的老樟樹,在 水平與垂直的維度上,都多了一份伸手就能觸摸自然的可親、可近。相對老樟樹的穩重、高大,低尺度的蓮霧樹則以較低的平台回應,並把焦點放在樹幹上,與之共生的其他物種,並以圍樹區別環樹的路徑,在一仰一俯之間,自然感受樹木間的本質差異。其餘的 37 cm 低平台,則在質地相較柔軟的台灣杉上,提供人們或坐或臥的隨興。

回應校方希望建構校園活動場域的需求,我們更希望設計上透過「玩」這件事,來拉近空間與孩童的距離。我們從路徑出發,除了主要環樹的半圓高台外,在高低平台連結的斜牆上開展了三個窗口,分別以穿越、停留、阻隔的行為意象,強調裡與外的空間感受。而從低平台延伸開來的大片斜坡,則是透著光影的秘密隧道,透過將斜坡的 decking 間隔刻意增大,讓上面爬坡與下面穿梭的兩方,在視線上形成有趣的交集。

課程所需的空間,則是將高台的環繞形狀往外延伸成一個內聚的階梯座位。其中特別將每層的高度降至 28 cm 以符合小孩的體型,而兩排的座位足夠全校學生同時聚集。在教學區兩旁分別為蓮霧樹區和半圓形的低平台,其外聚的形狀可以讓附近的居民進來小憩,而且即使坐在旁邊,卻因為視線的交錯而不會感到尷尬。再來,就是祭典與比賽需要的看台區,它位於整個樹平台的最左端同時也是斜坡底端,讓看台在操場的位置為剛好可以全視,又不太歪斜的視角。


基地位置|
971 花蓮縣新城鄉博愛路 30 號

建造時間|
2020/07/16-2020/07/31

設計團隊|
交通大學 建築研究所
(義築實驗室 許倍銜、簡志明、李燁庭)

施工團隊|
交通大學
大安高工

參與志工|
//臺北市立大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建築科
楊世賢、黃筱真、王翊安、陳翊齊、黃旭麟
許哲睿、劉凱容、黃致翔、陳信廷、黃楷中
莊樹寰、楊肅君、陳姵安、楊子敬、徐浩然
楊子璇

//國立交通大學東南亞志工團
高宏奕、簡元璽、林育瑄、郭又嘉、何炘澄
徐華佑、蔡佳霖、李國誠、劉瀚濎、黃湘純
何翔惠、黃竣崇、溫圓萱

當地合作組織|
練習曲書店
明光五金百貨
秀林空心磚
連發五金行

支援老師|
林幸萱老師、張藤實老師
黃瓊儀老師、楊舜銘老師

參與匠師|
林振輝老師

贊助單位|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國產材花東義築計畫
正昌製材—臺灣杉

顧問| 
正昌製材—梁國興

學童數|
230人






地點│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