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桃園地景
工作坊 x 桃市府文化局
工作坊 x 桃市府文化局
設計背景│
基地位置|
桃園國立中央大學
320 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 300 號
建造時間|
2020/09
設計團隊|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師生創作團隊
(主持人:許倍銜)
施工團隊|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師生創作團隊:
葉彥伯、謝明皓、林郁婷、曾慶芸、陳怡文
偉傑工程
「浮竹」是出現在「桃園 2020 地景藝術節」的一件竹構築作品,位在雙連坡展區(中央大學校園內)。本作品的創作團隊是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許倍銜副教授)以及五名碩士學生,設計的概念是「漂浮的竹林」。這是一個經由研究所「設計與實作」課程產出的成果,在本質上希望挑戰困難、追求突破,結合設計與研究。作品中存在的主要挑戰有三個部分:結構本身的成立、控制重力作用下的最終型態,以及繁複接點的精準構件組裝。
設計概念│以創造一個介於裝置藝術和空間構築之間的構造物為目標,上部採用非傳統的「Tensegrity(張拉整體結構)」方式組織竹材桿件,桿件之間不接觸,產生輕盈的視覺感受。Tensegrity 單元連結而成的上部量體和下方的支撐桿件之間,亦不直接接觸,兩者之間構成「反重力懸浮」的整體系統,以此呼應「漂浮」的設計概念。細鋼索穿過竹材並承受張力,並非是對於竹材的「順性用法」,而是刻意挑戰竹材的極限能力,試圖開發獨特的接頭方式使竹材得以承受側向拉力且避免破壞。開發過程中結合數位參數設計和實體的構造測試,經過數個階段的模擬和實作驗證,得以精準控制局部材料的尺寸,連結組構之後,在重力的作用之下得到理想的整體形式。另外自行開發的動態燈光模組則埋藏在竹管之中。
測試開發的階段之後,在交通大學校園內完成一份完整的搭建,做為預展與整體結構性能測試,其後經過局部的修改調整,在地景藝術節中正式出現。選擇中央大學校園內一片草坪做為基地,本作品和基地地面上既有之「雲朵」公共藝術作品產生互動。「漂浮的竹林」結合「地面的雲朵」,在日間展現風華,在夜間也透過動態的燈光,持續對話。
基地位置|
桃園國立中央大學
320 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 300 號
建造時間|
2020/09
設計團隊|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師生創作團隊
(主持人:許倍銜)
施工團隊|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師生創作團隊:
葉彥伯、謝明皓、林郁婷、曾慶芸、陳怡文
偉傑工程
地點│
0 意見:
張貼留言